图为雾锁广武长城的壮美景色。史振宇 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一个地区最宝贵的财富。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晋蒙交界区域,内外长城之间。这里是早期人类栖息地,4.5万年前的峙峪人在此猎马,形成了独特的“峙峪文化”;这里是屏卫三晋北大门、民族融合前庭院,自古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流,成为一道多元文化的走廊;这里是长城精品展示区、草原丝路中转站,有现存最古老的北齐长城,标志边塞文化和象征华夏文明的内外长城保存相对完整的327公里,占全省长城总长度的23%,万里长城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汇,见证了晋商辉煌;这里是红色抗日根据地,是山西最早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区之一;这里是改革开放试验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诞生于此;这里也是右玉精神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右玉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1989年朔州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便根植于这片沃土,不断汲取文化养分,发挥文化力量。如今,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篮球比分的城市,从历史深处走来,延续深厚文化底蕴,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回应时代关切,推动地域文化传承
文物利用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朔州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发掘保护、修缮宣传,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据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487处,现存长城327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朔城区后寨战汉墓地”入选“2020年山西考古新发现”;山阴县广武长城文化公园保护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初步建设45个项目;2024年6月1日起,《朔州市长城古堡保护条例》施行,为全市长城及古堡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推动朔州古城墙修复工程,不仅恢复了古城墙的雄伟风貌,还成为了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的新去处。
“剪纸真是一门妙不可言的艺术!它充满了想象,让人觉得神奇而又有趣。”来自西班牙的高中英语老师碧兰在朔州老城非遗文化展示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剪纸,并亲手剪出一只红色蝴蝶纸样后,非常兴奋地说。展示馆里的手工布老虎、面塑花样、香包挂件等各类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作品,深深吸引了碧兰老师,她说:“朔州,真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古老城市,感觉特别好……”
图为传统踢鼓秧歌表演。薛礼伟 摄
以文培元,非遗保护是朔州市文化传承工作的又一亮点。建市以来,我市推进“文明守望工程”,28处文保建筑单位被社会组织认领认养;6项非物质篮球比分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30项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市县两级项目名录584项。应县耍孩儿被纳入国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并被列入省级“山西民间文化艺术之旅”特色品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朔州踢鼓秧歌入选2022年山西省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赓续陶瓷文化,举办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陶瓷文化节,开设陶瓷学院,坚守陶瓷艺术传承的麻渊大师工作室和李增平大师工作室被山西省文旅局评为省级大师工作室。
这些非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朔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保护和传承,朔州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这些举措让更多的人认识朔州非遗、了解朔州非遗、爱上朔州非遗。
宣传保护文化成果的落脚点是人民,无论是建市初期,还是35年后的现在,朔州市在文化发展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物传声,不断推动文物保护成果、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也让这些资源融入了教育、生活,更多的人成为了朔州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
图为《寻梦桑源》演出现场。李小龙?摄
2023年11月,在朔州市文化馆古色古香的课堂里,报名公益茶艺培训的市民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茶文化,“每天都喝茶,但是从来没有系统了解过茶艺的具体过程和背后的文化,今天学到了很多。”市民李女士说。
“没想到在家乡也能欣赏到如此高质量的音乐会,演出很震撼,音乐厅的环境也很优雅,是一次非常不错的体验。”2024年8月,《卡农》经典名曲音乐会在朔州市桑干河·文旅新天地上演,某小学音乐老师田建宏欣赏了演出后表示演出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这部影片将成为我的人生电影之一,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右玉党员干部的缩影,他们胸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舍小家、为大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植树不止、奋斗不止。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恪守岗位,为人民作贡献。”2024年9月,朔州市公安局一位民警在观看完电影《深深眷恋》后,眼眶含泪激动地说。
……
近年来,这样的文化盛宴在朔州市频繁上演,人民群众在文艺的陶冶下,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逐步提升。朔州市坚持推进文化惠民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体现朔州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重大主题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信仰初心主题类);《山河之诺:右玉精神英雄谱》荣获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歌曲《大塞北》获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现代北路梆子戏《侨女李林》喜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2018年设立右玉·《黄河》年度文学奖;出版了《朔州通史》《朔州民间文化》等多部研究专著;完成《朔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党组织简史》《朔州建市30年大事记》《右玉精神大事记》《右玉精神口述史》《朔州市志》等编撰工作。
除了文艺作品方面,“朔州文旅云”智慧数字服务平台在全省各地市首家规划设计建成上线,建成十个数字场馆和八个地方特色文化专题数据库,形成以市县乡三级电子阅览室以及农村服务点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实现了数字文化传播网络全覆盖。市图书馆、应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实施“五个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成功申报山西省群众文化服务品牌2个,群众文艺队伍207支,乡土文化能人艺人102名,乡村文化带头人214名。“奋进正当时 聚力谱新篇”等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广泛开展“三下乡”惠民服务,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2016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对第一、第二批示范区创新发展进行了首次复核,我市顺利通过复核。一路走来,朔州市紧密结合实际,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不断丰富。
聚焦创新引领,塑造地域文化标识
2024年8月20日,拥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国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便引爆了山西文旅市场,朔州文旅紧随热点,乘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进一步完善文旅经济,优化软硬件服务配套,努力让“悟空效应”变成长效流量,让文旅热点持续出圈。据市文旅部门统计数据显示,1至7月份,全市重点监测的3家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共计133.7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22%;实现门票收入2727.65万元,同比增长145.46%。恢弘大气的古建文物,结合周到细致的配套服务,一时间,朔州成为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网友纷纷表示,朔州真是一座“宝藏城市”,值得前来“打卡”。
在朔州文旅“出圈”的背后,是朔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不断深耕朔州文化产业,厚积薄发的成果。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市上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朔州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文创产品,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了独特的塞上诗画家园。
“朔州的年味儿真浓,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尤其是那个‘老杆’表演,大家欢聚在大街小巷一起欣赏,都不觉得冷。不仅如此,朔州的各个传统节日和庙会都好有氛围,我还带着我爸妈都来看了,今年我们要一起过个‘朔州年’!”2024年元宵节,来自北京的贾士鹏先生在朔州老城逛灯展时不由得感慨。贾先生是朔州人,在北京工作定居后,时隔多年回到家乡,他说家乡的年味儿还是没变,不论是旺火还是老杆,依然是那样温暖热闹,而在不变中还有很多新奇的地方,不管是开发区还是老城,都建设得更美、更干净、更便捷了,传统秧歌舞和现代歌舞《最忆马邑》轮番上演,家乡既保留了小时候的味道,又紧跟时代的步伐,真让人骄傲。
从朔城区四月八、平鲁区六月六传统庙会,到怀仁泼水电音节的热闹开展;从山阴广武国际滑雪场,到右玉右卫艺术粮仓的顺利建设;从第十六届省运会,到在朔州应县的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的成功举办……朔州在打造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打造了“一核、两带、三龙头、五片区”的文旅融合发展布局。
截至2023年,朔州连续成功举办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朔城区马邑文旅季品牌活动、“右玉风 西口情”生态文化旅游季、“畅游美丽朔州·品味塞上绿都”文旅消费季等活动,打造应县木塔、山阴广武长城、平鲁凤凰古城、怀仁金沙滩等文旅品牌,形成文旅消费“引爆点”和“增长点”。长城沿线“桃杏赏花之旅”“走西口古道 庆农民丰收”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朔城区老城大营街青荷轩、右玉县新城镇邓村桃花源农庄等29家被评为“长城人家”。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文化与经济良性结合的体现,是坚持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除了深挖传统文化,朔州市还进一步强化数字文旅建设,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互联网+”为手段,推进长城、景区景点等数字文旅产品,不断拓展线上消费空间;开发文创产品,以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地方特产、非物质篮球比分赋能“朔州有礼”品牌;建设了“朔州文旅云2.0”新型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上线了“五馆八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从古时的马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雁北地区,再到如今的朔州市,朔州的文化故事远不止这些,35年是开始,而不是终点。展望未来,朔州市将继续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充分发掘和总结朔州地方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内容,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元素,把历史文化、民俗特色、生态资源、气候优势、产业基础、现代农业等条件充分融合,为朔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书写新时代朔州文化发展的壮丽篇章。
记者:陈? 萍